小时候喜欢吃灰碱面,这碗饭是故乡人的特色面食,也是记忆中的一道美食,像是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童年的天空。
灰碱面的吃法很多,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最受欢迎的应该是在最热的日子和最冷的日子。这碗面,最热的日子吃的是清爽,最冷的日子煮的是温暖。到了夏天,我们最喜欢吃的就是凉面,清凉又爽口;到了冬天的时候,我们又喜欢做臊子面,热乎又筋道。不管如何变花样,那碗灰碱面里都挑起的是记忆中绵长的幸福,母亲的味道。
小时候吃的凉面就是所谓的灰碱面,面是主题,碱是灵魂。灰碱面也就是除了在和面的时候除了放点盐,还要加点碱,面和得要硬气点。母亲把面和好之后让面饧着,就去后院里拔点菜,绿菜才是灰碱面的标配。
其实,故乡的春天有点迟钝,就连真正意义上的夏天也到了七八月份。这时候田野一片碧绿,小麦灌浆、抽穗、扬花,土豆也在泥土里做着丰润的梦,果实在泥土里一天天长大,枝叶在阳光下摇曳,牛羊在地埂上悠闲啃着青草,野花野草和麦苗竞相生长。故乡人的小院各种蔬菜也开始装点饭菜了。故乡尽管贫瘠,可是家家户户都有个小小的菜园,种点白菜、萝卜、菠菜、青菜装点清淡的日子。到了阳光热情的拥抱那片土地的时候,菜园已经是绿油油的一片。嫩生生的小白菜、菠菜、萝卜都已经郁郁葱葱了,蓬勃得像是我们的食欲一样,葱蒜都已经在各自的位置上努力生长。
母亲间一把小白菜、菠菜、青菜等回来,择干净之后焯一下水,这时候面也饧得差不多了,母亲再反复揉,等到面团光滑之后,那团面像是一轮金黄的月亮一样。母亲便开始擀面,灰碱面要擀得薄,等到面擀好之后,母亲便层层折叠,便开始切,灰碱面最能显示女人的刀功,落刀要干脆利落还要宽窄匀称,母亲切好之后,轻轻抖开,撒上面粉,还要把擀面杖一头顶到墙上,一头顶到自己的肩膀上,把长面搭到上面,再捏上一阵,经过这样的揉捏之后,基本没有了棱角,而面更是顺滑了。等到出锅的时候,面的颜色黄中透亮,像是蜜蜡一样有质感又光泽。所以,这顿饭是最能考验女人们的做饭手艺,当时村里,谁家的女人灰碱面擀得好,在村里都是有名气的,都会让人高看一眼的。我母亲的灰碱面算不上村庄最好的,可是我觉得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
等到面熟了过下水之后,这时候的面筋道顺滑。母亲早就准备好了配菜,凉拌小白菜、蒜泥青菜,姜汁菠菜,盐水萝卜,当然再炒个茄子辣子西红柿,或者直接来一盘醋熘辣子,那就再好不过了。蘸酱自然少不了,一碟油泼辣子,一碟油炝蒜泥,那才是灰碱面的灵魂伴侣。农人们从地里回来,擦擦额头的汗珠,洗洗手上的泥土,坐在小院里,把饭桌移到院子的阴凉处大快朵颐。那顿凉面,吃出了一个夏天的清凉,也吃出了一种人生的满足。这时候,我们端着粗瓷大碗,食欲便格外蓬勃,吃出了童年最大的满足。院子里鸡儿奔跑,狗儿欢叫,真是人间烟火,世间幸福。那时候的小院里盛满了朴素的幸福,那时候的小村庄里安放着村里人简单的生活,故乡人似乎活成了地老天荒模样,我感觉幸福比灰碱面还要绵长。
当然,冬天的时候,农人们都有了闲暇时间,这时候便擀灰碱面,做家常臊子面。臊子里没有太多的佐料,可是那也是别有风味的特色面食。天寒地坼的日子里,热乎乎的那碗臊子面吃出了一个冬天的温暖与富足。
当然,做这顿饭,臊子是灵魂。等到油七成热之后,先放葱蒜干辣椒爆香,然后放入大肉丁,等到肉丁爆炒熟了之后,加入其他的调和,然后出锅。这时候锅里加水,把准备好的土豆丁、胡萝卜丁放进去,等到土豆丁不很生硬的时候加入豆腐丁,最后把爆炒好的大肉丁倒进去,锅里顿时姹紫嫣红,最后出锅的时候,放入葱花、蒜苗、芫荽等,最后再适量地勾芡,那锅臊子是开在记忆中的一朵花,每每想起,芬芳四溢。那碗臊子,里面的食材色彩缤纷,而勾芡之后汤又看着像是果冻一样透亮而有质感。
这时候面出锅了,面上浇上臊子,然后再放点红红的油波辣子。一碗饭,色彩绚烂,香味浓郁,菜的清香,面的幽香,各种香味氤氲着,交织着,母亲忙得脚下生风,我们吃得酣畅淋漓欢天喜地,吃出了对生活所有的幸福和感恩。吃臊子面的那天,似乎就是一个很隆重的日子,那一天,我们总能吃出过节的感觉。
吃过饭,屋子里红红的火苗欢快舔舐着锅底,炉子周围总少不了憨憨的土豆,孩子们在院子里打沙包、踢毽子;男人们坐在热炕上聊天、抽烟;女人们在厨房里出出进进,感觉处处都是生活的气息,随处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当然,家里来了客人,或者重要的节日,那碗臊子面才闪亮登场。那一碗面,平淡生活的点缀,也是粗茶淡饭中最美的滋味。
如今,灰碱面成了记忆中最温暖的味道。不管有多忙多累,回到家,母亲的一碗灰碱面就是最好的治愈,那一碗顺滑的面似乎把所有的不顺都随之捋顺,让平常的日子也流畅了许多。
那一碗灰碱面,就是童年记忆中的盛宴,盛放着岁月静好,见证着四季轮回,也盛放着乡愁,也盛放着记忆里的温暖……
(吴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