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融媒记者 乔斌
早晨,晨雾还未散去,在会宁县会师镇南什村的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笋农们已经沿着垄沟,在芦笋田间进行清园施肥。这片由东西部协作引进企业打造的示范园区,是会宁县推动土地流转、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的生动缩影。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会宁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将政策指引转化为扎实行动,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强化科技赋能、促进产业升级,持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质量效益,为“三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机制 土地生金
时值冬月,寒风骤起,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却暖意融融。24座日光温室和6座连栋温室在日光下银光闪烁。棚内村民忙碌的身影,将“冬闲”变为“冬忙”。
“一年下来,土地流转费加上务工收入,我能挣3万多元。离家近,照顾家里也方便。”南什村村民张利霞满意地说。
园区生产经理冯亚雄介绍,园区探索出“企业自主建设、政府奖补支持、园区资产共持、经营利润分红”的发展模式,既提升了土地价值,也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
“今年露天种植亩产毛笋500公斤,设施种植亩产达1400公斤,全年生产收入约200万元,带动周边百余人次务工增收。”冯亚雄表示,该模式已在全县四个乡镇推广种植200亩,预计到2026年将扩大至1000亩,未来园区还将配套建设加工厂,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会师镇副镇长王玺表示,通过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会师镇紧扣改革主线,在农业领域持续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当好“中间人”和“服务员”,建立起“保底金+盈余分红”“土地入股+优先雇工”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新机制既保障农户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又让他们分享到产业园发展的增值收益,实现家门口就业,极大激发了参与积极性。土地化零为整,资源得以盘活,沉睡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王玺说。
精准赋能 融合增效
在柴家门镇宝川岔村,千亩黑膜马铃薯示范基地的覆膜工作正在加速推进。一条条新铺的地膜在田野间延伸,编织出来年丰收的图景。
宝川岔村党支部书记李树阳介绍,通过实施单产提升项目,村里免费向农户发放化肥、种子和地膜,引导农户“零成本起步”参与连片种植,有效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为明年春播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柴家门镇镇长李志学介绍,全镇现有耕地15万亩,其中4.5万亩高标准农田已具备科技升级条件。“下一步,我们计划在樊郭村建设万亩高标准荞麦基地,探索‘旅游观光+精深加工+线上销售’融合发展模式,并引进龙头企业规模种植丹参、芦笋,打造多个示范田片,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李志学说。
从会师镇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到柴家门镇热火朝天的产业实践,会宁县各乡镇正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将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乡村振兴的每一寸土地上。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会宁县广大干部群众将紧密对接国家“十五五”规划方向,立足县域实际,聚焦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与基层治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硬举措,努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征程上写下坚实的“会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