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融媒记者 乔斌
大河奔涌,千百年来,黄河哺育了白银儿女,润泽了山川大地。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作为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地区,白银市自上而下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护生态、促转型、传文脉,奏响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华彩乐章。
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黄河安澜
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白银市着力构建“两屏两廊四区”绿色生态体系,统筹推进造林复草、涵水固沙、治山增绿等工作,开工建设黄河重点生态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完成造林32.8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9.27万亩,一条条生机勃勃的“绿色飘带”正沿河舒展。
统筹推进农业、工业、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全市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100%,市区优良天数比例91.5%,黄河白银段连续9年达到Ⅱ类标准。白银市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和深化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
保障黄河长久安澜需要久久为功。白银市持续完善“一河三干、两水补给、多点连通、延伸增效”骨干水网体系,聚焦水安全与水效率双提升,实施灌区改造、河道治理、调蓄设施、农村人饮等项目109个,建成调蓄水池55座。深入推进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建设,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1.97%,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6%,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推动产业转型 激活绿色动能
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潮流趋势。黄河,“保护”在先,但最终仍要落在“发展”上。白银市积极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区域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
传统产业节能降碳做“减法”。实施老企业、老厂区“三化改造”项目23项,创新型白银炉、靖煤清洁高效气化气等项目建成投产,金白兰武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跻身“国家队”,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绿色产业培育壮大做“加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能源、电池新材料、合金材料、新型储能等重点领域,实施20万吨高导新材料、银高储能电池制造等一批重点项目,“陇电入鲁”首批1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建成并网,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99.2万千瓦,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9%,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
生产方式向绿而生,生态保护逐绿而行。白银市积极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休闲观光农业、生态采摘园、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乡村振兴蹄疾步稳。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链条不断延伸,产销新模式畅通“田头”到“餐桌”,有效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弘扬黄河文化 共绘黄河文化盛景
白银市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这里,工矿印记、红色基因、丝路遗存与黄河文明交相辉映。近年来,白银市坚持以文引流、以旅聚势、以商增值,努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文化遗产焕发生机。扎实推进明长城遗址、小川瓷窑遗址、永泰城址等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白银曲子戏、会宁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全市推荐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267个。
文旅品牌重塑形象。依托黄河连线优势,精心优化黄河风情游、红色教育游、工业文明游、生态休闲游等主题旅游线路,举办“长城外、古道边”“黄河水绕古城墙”等主题研学旅行活动140余场次,“黄河之上·多彩白银”的文旅品牌魅力日益彰显。
文旅市场活力迸发。文旅融合成效显著,带动消费持续升温。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443万人次、增长42.44%,实现旅游花费207亿元、增长64.5%,文旅产业正成为驱动白银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万里黄河,天高地阔;大河奔腾,白银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白银市正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奋力书写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白银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