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农委巷城市道路改造导致附近居民出行不便,尤其学生上下学要绕一大圈,盼解决!”不久前,白银市平川区“有纠纷找综治”服务热线接到兴平路街道居民反映,希望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出行难”问题。
“我们接到居民反映后,立即向区住建局、区城市管理局‘吹哨’,联系两个部门和兴平社区到现场共同协调处理。”兴平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军林说。
最终,在与施工方、群众沟通商议后,施工方案得以调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这是平川区今年推行的“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的一次成功实践。
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化解矛盾风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平川区探索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通过赋予基层“吹哨权”、部门落实“报到责”,推动治理重心全面下移,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联动解决”,构建“党组织牵头、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制定出台实施方案明确“吹哨”主体、“报到”部门等核心要素,设立“吹哨报到”指挥调度中心、分中心,“报到”部门限时办结,基层“吹哨”主体拥有发起权、评价权和考核建议权……通过精细设计,平川区为该机制顺利推进系统构建起了权责清晰、响应高效的制度框架,直击基层“小马拉大车”困境。
为确保这一机制落地生效,平川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压实“第一责任人”职责,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将吹哨报到机制深度融入区域党建格局,持续深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不久前,电力路街道水沟沿社区居民刘某在白银市“码上反映·马上办理”民情直通平台上反映,自己在某小区购买了房子,因房屋手续问题无法贷款,要求全额退还8万元定金。
接到反映后,电力路街道第一时间“吹哨”,召集区住建局“闻哨”报到参与处理,最终协调涉事公司全额退还定金。区综治中心还进行电话回访,确保群众反映事项圆满解决。
即时响应制度实施以来,平川区乡镇街道先后“吹哨”27次,部门单位“响应”27次,实地解决群众诉求、矛盾问题24件,办结率88.9%。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这项工作机制已成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抓手,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党群关系更加密切,群众诉求表达和解决的渠道进一步畅通,干部主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持续增强。”平川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主任刘琼说。
今年以来,平川区摸排各类矛盾纠纷3800余件,化解3400余件。
“我们将进一步整合社会治理资源,严格落实这项工作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统筹、部门单位从各自为战转向联合作战、服务群众从政府端菜转向群众点单,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刘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