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芊惠
于谦所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文化如织锦,由不同颜色的线交织而成,每一根线代表一种习俗、语言或艺术,共同构成绚丽的图案。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到道家的“无为而治”,从诗词歌赋到小说话剧,阅读一直在陪伴我们的成长,带领我们走向远方……
如今的我们书本越买越多,阅读越来越少;借口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少。年深月久之后,惊觉自己竟然越来越不会说话了。想不起来成语,想不起来那些脍炙人口的奇闻轶事。那些各具情态的主人公,都随着长大不去拜访而淡去了。
终于有一天,我脑袋里可用于表达的词汇没法贴切地表达出我的意思,我有点慌张。
于我,在神话故事中构成了我看世界最初的印象。无论是《山海经》的博物精怪,《淮南子》的创世神话,还是《聊斋志异》刺贪刺虐,都使小小的我对奇妙的生活第一次有了思考。
略大一些,长辈开始教我背诵诗词。从《三字经》《弟子规》中学做好孩子,到如今我见文人墨客川流不息,落魄的帝王独上西楼,落笔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狂傲不羁的谪仙人,仰天大笑出门去;苏子以酒浇心中块垒,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词是存在的居所,是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叶嘉莹说“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儿时不知诗中意,回首已成词中人。诗词伴随着我们的成长阶段,年虽不同,同样的诗词生出的感悟也不尽相同。这种跨越千年 的情感共鸣,起承转合间美学意象,使我能够以古之心境看今之世事,在无常中找到恒久的心灵归宿。
小说是我的心头挚爱,更多的人生哲学是一个个“他们”通过一生教会我。我见安娜·卡列尼娜热烈的爱将自己吞噬,我见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性挣扎,如唐吉诃德般高举长矛,随追忆似水年华而意识流转,如此精彩而又波澜壮阔的人生。
当读中国四大名著我能领悟什么?与贾宝玉一起看家族的胜败兴衰,在漫漫取经路上照见自己要闯的八十一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了解国家存亡,在一百单八将里看见侠肝义胆。中国的传统文化经久不息地通过文字传承,送到我手里之时,已是琥珀成型。
从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到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童年时期的鲁迅,再看他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在《伤逝》中看到“娜拉走后会怎样”。
忍不住走进名家笔下的世界,我们到处旅游,用相机快门的一次次闪动来代替阅读带来的享受,我告诉自己,谢灵运也好,徐霞客也罢,反正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当我经营社交媒体,摆拍美丽照片发布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古人的朋友圈就是提笔写诗,其实我们在另一层面阅读他们眸中的佳作。
有时不解,从阅读中我究竟得到的有什么?小时候看《阿甘正传》,看不懂,总以为是在讲一个人笨笨的,光凭运气好,就能跑进大学,跑出越战,跑起名气。长大后再读《阿甘正传》,逐渐品尝到一些不一样的滋味,他跑步的时候光想着跑步,装枪的时候光想着装枪,打乒乓球的时候光想着打乒乓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憨直的气质。这也让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沉下心来,集中一点,登峰造极。我想,如果一个人真能不受外物所动,不追逐繁华,大概就会像阿甘一样吧。但“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世上又有几人能够免俗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大概少之又少吧。故我遂得知,单单阅读能教给我知识,可反复思考后便能将其运用至生活中,我得到的何止是一些精神上的洗涤,它更能够打破我思想上的桎梏。
风拂过书页,翻开了我的思绪。我把上次没看完一半《挪威的森林》又拿出来,回到那片草地上,听村上春树继续描写她的发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