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润
也许是河跑累了
脊背一弓,就变成了山
侧卧在岸边,进入一个长长的好梦
也许是山坐久了
想去看看远方的风景
身子一展,就把自己躺成了一条河
河风轻柔,阳光炽烈
一座座脊骨嶙峋的山仿佛
生锈的历史书,装满了河的宿命
狭窄而又翠绿的小村子
活像一枚书签
夹在这岁月翻旧了的书中
行驶在黄河岸边
我们是远道而来的读者
读完了古老的山河,再来读读
不再年轻的自己
安蓝的《山河有命》,共五节十六行,前四节每节三行,最后一节四行,基本吻合闻一多提出的“建筑美”的要求,像一座雄伟的砖塔,精致而且坚固。
这是一首行旅诗,诗人在旅途中,看见雄浑的大山,奔腾的大河迎面扑来,碰撞出剧烈的诗意火花,迸发出丰富的想象力。“河跑累了,脊背一弓,就变成了山”“山坐得久了,身子一展,就把自己躺成了一条河”通过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地理意义上亿万年才能形成的沧海桑田的变化,被作者提炼为‘一弓一展’,如挥手般简单,诗意地呈现出山河之间的奇妙变化。”(谢雨新)
第三节,把山比喻成历史书,而且是生锈的历史书,这是新诗的陌生化技巧。“生锈”一词让读者联想到厚重、残缺,历史不仅是厚重的,也是残缺的,留有遗憾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起起伏伏,既有汉唐的兴盛灿烂,也有近代的悲苦心酸,但却拥有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正如黄河九曲终入海,在历史的跌宕中始终奔涌向前。
第四节,回应了第三节“河的宿命”,解释了诗题“山河有命”,把村庄比喻成书签,“夹在这岁月翻旧了的书中”,书签受到书的呵护,大山大河护佑哺育了“狭窄而又翠绿的小村子”。
“行驶在黄河岸边”,令读者豁然开朗,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中写道:“黄河九曲,夭矫如龙,先是昂首北上,接着俯冲南下,然后迤逦向东,倾注大海,带走了万仞黄土,铺散在千里平原。”“中国人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也积聚了文化的创造力。”黄河文化是诗人安蓝创作的底气,畅游在母亲的怀抱,发自内心的自豪,讴歌祖国、赞美壮丽山河,写下了这首充满张力的作品。最后,诗人感叹:“我们是远道而来的读者/读完了古老的山河,再来读读/不再年轻的自己”。人到中年,诗人肯定有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如果仅仅是感慨,那就虎头蛇尾,显得薄弱。其实,诗人在这里向自己,向文艺工作者,向读者发出了号召,是对生命价值、人生使命的拷问。我想,她在激励自己,创作更多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想起任洪渊在珠海凤凰山下,写下的话语“汉语倾听着地球上所有的语言,汉语在准备自己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满满的文化自信,我相信安蓝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