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珊
最初被敦煌所吸引,是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难忘的大漠戈壁景色,栩栩如生的壁画飞天,这些在他的笔下都犹如宝藏一般,向我闪烁着光芒,令人神往。后来,我看了一部纪录片《河西走廊》,讲述了河西四郡古往今来跨越千年的故事,敦煌则是河西走廊上的第四座郡城,它的自然风景和人文历史被生动详细地记录其中。那时我正在高中阶段,每每学习枯燥乏味之余,我就会反复观看这部纪录片,从此我对河西四郡十分向往,尤其是敦煌。
正式参观莫高窟之前,我们观看了两部微电影作为预告和了解,整个数字观影中心的布置非常大气有格调,很符合莫高窟扬名在外的形象。穿过一片苍凉壮阔的戈壁滩,有一条河流已结上厚厚的冰层,隐约中还可以听到水流声,这与寂静矗立在一旁的莫高窟相得益彰。冬日的景区内,胡杨树的叶子早已凋零,肆意的冷气左右袭来,更为莫高窟增添了许多肃杀和神秘色彩。
莫高窟有735个洞窟,距今年代久远,最早的一批洞窟已有一千多年。 岁月更迭中避免不了很多的人为破坏,尤其是在晚清时期。还有一次破坏,可以说是“侵略”,便是臭名昭著的英国籍斯坦因不远万里来到莫高窟,只为带走大量的经文和壁画。这些残忍粗暴的手段使得莫高窟遭受了巨大的、不可逆的、极其惨重的破坏。
莫高窟之所以被誉为“艺术宝库”,不只是体现在洞窟建造艺术、壁画彩塑艺术,更体现在人文精神,即壁画中所讲述的故事以及表达的思想。我们熟知的九色鹿故事,讲述的是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应懂得守信、感恩等做人原则;回鹘公主通婚,则是讲述各个政权之间需要友好相处、顾全大局的故事;绘有山西应县木塔的壁画,为后世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找到此物,证实中国存在纯木结构古建筑指明了方向。
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不禁感慨文化的魅力、艺术的魅力,或许这就是莫高窟被重视被保护的原因吧,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正是我们中国人需要的文化自信。背靠莫高窟,向东望去,我好似又看到了千佛百窟,在丝绸之路上,在河西走廊上,延绵千年、生生不息。
乘坐越野车疾驰在巨大的景区内,穿梭于一个又一个雅丹地貌之中,会迸出属于动物的灵性,此刻你真正地暴露于大自然之中,无法撼动它,更无法改变它,只能去顺应它。可惜天公不作美,我们没有看到日落,虽有些遗憾,但对于地理爱好者来说这已是一场视觉盛宴,毕竟每一个雅丹群落都布局有序、造型奇特,尤其金狮迎宾、孔雀玉立、神龟出海、西海舰队、雅丹公主等神形兼具,实在是叹为观止。航拍中国甘肃篇有一句解说词也描述的这个场景:“从空中遥望,气势磅礴的远航舰队正在沙漠上乘风破浪。”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古城,已成为过去,而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敦煌,不再是一座城,而是无数人呕心沥血的文化艺术宝库。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我们用脚步丈量了百里,用双眼领略了千年。
今天我们所观看的每一幅壁画,每一座塑像,每一个洞窟,每一座烽火燧,每一座关口,每一片城池,都是建造者和守卫者波澜壮阔的一生。我们感怀张骞、霍去病,赞美樊锦诗和无数的研究者,是因为敦煌的价值,不仅在于视觉上的盛宴,更在于心灵上的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