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山半川”“靠天吃饭”的乡镇,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打破传统桎梏,追逐新的愿景?白银市平川区黄峤镇给出了自己坚定而响亮的回答。
清水润泽万物
今年3月,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南干渠通水,平川区黄峤镇玉湾村开闸放水。看着过去的“望天田”就要变成未来的“丰收田”,村民谢国才喜上眉梢。“黄河水上来后我们的生活变化非常大,原先用的机井水盐碱度非常大,现在浇的黄河水让土地变得肥沃起来了,更重要的是水上来后我们这里的群众不缺水了,地里想种啥就种啥。”谢国才高兴地说。
给地浇水这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在谢国才看来却是一个崭新未来的开始,缘由还得从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说起。平川区黄峤镇党委书记周玉茂说,通水之前,黄峤镇用水主要是地下水,随着这几年地下水位的下降,好多机井都处于干枯状态,所以农户基本上种的都是旱地,也只能靠天吃饭。自今年3月份黄河水通水以后,黄峤镇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再也不会因为地里缺水而犯愁了。
在黄峤镇玉湾村,记者看到了已经修建好的容量为74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和距离不远处的南干渠6泵站。黄河水通过6泵站提级而上并汇聚于此,通过再次分配后就可以满足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用水。
据周玉茂介绍,目前,黄峤镇在建的大型水池有2个,一个是190万立方米、另一个是150万立方米,已经建成的一个水池是74万立方米。将黄河水先注入大水池,然后由大水池逐个分配到各个农田的小水池,再由小水池分配到田间地头的管道,然后再流到粮食作物根部。
记者了解到,通水后的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南干渠新发展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井灌区4.52万亩,受益人口6.8万人。黄峤镇将正式告别地下水超采和地上水超限的历史,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借助上水工程写好“水文章”,做活“水经济”,黄峤镇打造出了全镇新的经济增长极。周玉茂表示,黄峤镇将在74万立方米水池下面配套建设自来水厂,满足黄峤镇及共和镇两个镇的人畜饮水,在用好水的同时管好水,让黄河水发挥最大的效益。
土地焕发新生
“借”现有水资源禀赋,“行”高质量发展之路。自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南干渠通水以来,平川区黄峤镇紧紧抓住契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在平川区西格拉滩万亩食葵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几十辆精量播种机正在田间作业,铺设滴灌带、播种、施肥等工序一气呵成,新的希望正在这片黄土地上升起。
白银浩睿农机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战虎告诉记者:“公司计划种植5000亩食葵,目前已经完成了50%的种植面积,大概再需要3-5天就能完成种植作业,之后将在田间进行打药喷水,确保今年有一个好的收成。”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片土地,那一定是“崭新”。这里不仅有新开垦的土地,还有依托平川区西格拉滩土地整治项目整合的高标准农田。
周玉茂说:“土地平整项目面积一共是17900亩,其中新增耕地面积是7900亩。到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把这些地统一流转给大型的公司,让他们去规模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从而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为了平整这片土地,周玉茂和镇村干部花费了不少心思,播种的这几天,他总要抽空来看看。天气炎热,看到在田里工作的黄峤镇玉湾村村民刘治安和他的工友,周玉茂叮嘱他们把活干好的同时要注意身体健康,做好防晒、防中暑工作。
村民刘治安和周玉茂相谈甚欢,可在项目开工前,两个人却产生过不少矛盾。据刘治安说,这些地原本他们想要种瓜,不想流转。黄河水上来后,流转有了保障,现在承包费一年是6000多元,打工挣1万多元,年收入是3万多元。
做好群众工作要面对面、心贴心。黄峤镇镇村两级干部“敲门入户”“现场谈心”,真正倾听群众心声,做好政策宣传,帮群众算好“经济账”“发展账”,从而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从曾经的抵触、疑惑、观望,到后来的理解支持、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在这些变化中顺利推进。目前,全镇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4万亩,受益群众达8000人。
产业乘势而上
如今,借助一泓黄河水,蝶变的触角已延伸至平川区黄峤镇的方方面面,育特色、提经济,壮大村集体“筋骨”、充实群众收益“血肉”……黄峤镇变化发展的每一个故事都温暖而鲜活。
这两天,黄峤镇双铺村沸腾了,因为村里进行了一场村委会主任届中选举,王桂以高票当选。王桂说:“我感觉压力很大,压力越大责任就越重。既然大家都相信我,我会尽心尽力,尽我所能做好每一项工作,带领群众走好乡村振兴路。”
和压力一起的还有满满的工作动力,王桂上任的第一天就带着其他村干部去找一位老师请教。王桂说的老师就是黄峤镇双铺村村民王小勇。当王桂问及种植的茴香现在是否需要滴水,王小勇回答说,茴香是旱庄稼,如果水多、化肥多,土地结块了茴香就无法成活。
王小勇是当地第一个种植茴香的村民,也是名副其实的“实践老师”。8年间,他最希望的就是村里的茴香产业可以形成规模。王小勇说,如果能带动全村实现茴香大规模种植,收茴香的客户就主动上门了,后期的销售问题也就不用愁了。
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就是放在王桂心头的头等大事。在她的带动下,双铺村以村集体的名义承包了260亩土地种植茴香,在全村率先采用膜下滴灌方式开展集约化种植。
据初步估算,这260亩茴香将为村集体带来26万元的收入。王桂说:“确切地说这种模式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准备明年带动全村老百姓引进这种新的种植方式。黄河水上来后,水有了保障,产业也就有了保障,群众增收更有保障。”
黄峤镇双铺村村民杨得亮说:“上水和没上水绝对是两个概念,因为有了水,村民们也有了更多产业选择。”产业有发展,集体有收入。黄峤镇一边打造茴香种植示范基地,一边扩大粮播面积。目前,已完成农作物播种7.8万亩,正逐步实现从一业兴向全域兴转变。
周玉茂表示,黄峤镇将着力在特色产业培育上下功夫,在农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在农民增收致富上下功夫,通过一系列措施使该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奔跑起来。
(白银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苏黎明 张晰 高政良 李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