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聪
近年来,白银区把破解“空心村”党员失管、产业失活、治理失效“三失”难题,作为抓实农村基层党建的突破口,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坚持组织链管理党员、产业链激活经济、治理链保障服务,逐步让“空心村”重现烟火气。
聚力组织链,分类管理促党员归巢。针对进城务工党员、在村党员、流动党员等不同类型,强化分类教育管理,确保党员学习管理不流失。务工党员突出就近就便。依托欣武、盛武、强湾新村、银馨家园等4个集中安置小区,成立4个社区党组织,完善服务阵地,将长期在城市务工生活的431名农民党员组织关系纳入社区管理,通过探索开展“周末课堂”“六点半课堂”等,着力破解党员务工和日常组织生活矛盾。在村党员突出分类施策。采取集中学习+上门送学加强教育管理,对种养殖户和行动便利的党员以集中学习为主,通过在“三会一课”、远程教育、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加强专业技能学习。针对486名年老体弱党员,组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等力量定期入户走访,开展送学上门、政策宣讲和走访慰问活动。流动党员突出联系沟通。健全完善日常排摸发现、季度联系纳管、“1+1”常态化联络和流入地流出地“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机制,将97名流动党员及时纳入管理,随时掌握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工作生活等情况。抓住返乡时机,组织召开座谈会、主题党日等活动100余次,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流动不脱管。
延伸产业链,党建引领助产业振兴。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示范带动、组织引领、服务保障作用,不断挖掘村级资源,盘活村级产业,助力乡村产业焕发生机活力。示范带动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通过支部引领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大川渡村挖掘特色农产品,建成三炮台加工基地带动周边23名群众就近就业。东星村筹措资金建成“水岸一岘”农家乐,示范带动周边4户农户发展农家乐形成规模,打造特色近郊农旅休闲地。武川乡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7村抱团发展,建成农产品加工基地,提升品牌影响力,带动特色种植业发展。组织推动壮大产业规模。村党组织牵头,积极动员推动弃耕地、撂荒地向合作社、企业和养殖大户流转,累计流转土地1.2万亩,扩大蔬菜、玉米、中药材等产业规模,带动农户复耕复垦土地2.1万亩,既破解撂荒地老大难问题,又推动产业向规模化发展。服务保障破解发展难题。将服务农业生产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区级财政补助、村集体自筹,在月亮湾、武川、永丰等村成立农机服务队4支,向群众提供低价有偿服务,有效解决农业农机化作业水平低和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优化治理链,先锋带动保服务提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带头致富、志愿服务、参与基层治理等多个维度发力,全方位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党员带头致富带富。先后组织100余名党员和乡村人才参加省、市农业技术培训,鼓励支持党员创办领办合作社27个,通过“党员+合作社+农户”、群众就近务工等方式,带动300余名群众增收,勇当致富带富“领头雁”。志愿服务传递温暖。积极组织党员成立志愿服务队156支,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防汛救灾、农田灌溉巡渠、关爱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送医上门、送药上门等特色服务。结合“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1356名干部与1455名关爱对象结对,常态化走访慰问、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参与治理促进和谐。不断深化网格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体系,234名党员担任网格长,深入群众收集诉求,化解邻里纠纷,助力政策宣传与落实,将党的关怀融入网格的每一处角落,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