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乔斌
风一吹就飘散的蒲公英,除了入药、做菜,还能做什么? “做茶!”在会宁县太平店镇,一名扎根乡村的青年女性创业者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这个答案。 她叫岳剑,天水甘谷县人,是甘肃蒲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
“我们种的蒲公英不同于野生蒲公英,选用的是高校研发的一年种、四年生的4倍体特大型蒲公英种子。你看,这个叶子既大又长还多,一年割五六茬,每亩收3000多斤鲜叶,可以加工成150斤左右的茶叶。”留着齐耳短发的岳剑告诉记者。
岳剑此前在会宁县城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有一次感冒的时候吃消炎药,我看到药里就有蒲公英,问了当地的老人,确实有用蒲公英入药的习俗,我就动了做‘蒲公英茶’的念头。”2022年,嗅得商机的她将目光投向乡村和蒲公英产业。
在旁人看来,岳剑的做法无异是在“为难”自己。简直是自讨苦吃,朋友看不懂她;这能捣鼓出什么名堂,家人也不理解她。岳剑不语。她开始调研蒲公英茶叶市场、钻研茶叶生产流程。她网购了市面上数十种价位不等、销量高的蒲公英茶叶进行品质和形制比对,去商家的实体门店和厂房上门请教、观摩,去广西、云南等地学习制茶工艺,四处寻觅优良的种子和适宜大面积种植蒲公英的土地。
2023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岳剑在太平店镇大山川村建成了一条蒲公英茶生产线,并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在太平店镇乃至会宁县,搭建起了一条从田间种植到加工销售的蒲公英茶产业链。
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开发品种、推进蒲公英产业化……依托“龙头”带农户,加速形成产业链,最终,漫天飞舞的蒲公英给出了答案。
杨占权是太平店镇远近闻名的“乡村诗人”,早年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劳动能力,但如今他也有了个新活计。“昔日红军长征行至此,没有口粮随手摘来充饥的蒲公英,如今经过规范化种植加工,变成了市场中流行的养生茶!”杨占权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他帮岳剑线上直播卖蒲公英茶叶,一个月收入也有好几千。
“厂子建起来后,公司培训了四五名本地村民炒茶,形成了制茶的标准化生产线,研发了散茶、压制茶等多种产品,销往云南以及东南亚等地,市场口碑和反响都不错。”岳剑说,现在公司稳定吸纳就业人员15名,阶段性解决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500多人次。同时,有效带动当地村民种植蒲公英,为农户提供保底收购价,每亩纯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
做好“土特产”文章,需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蒲公英已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转变,未来还要‘卖品牌’‘卖标准’。”岳剑说,“市场是最好的孵化器、加速器,对接大市场,打造知名品牌,走出甘肃是一道必答题。”
扎根山村,专注做茶。从县城到农村,从做广告到干农活,从没种过地到驾驶农机驰骋田野,岳剑多了“新农人”这个不一样的身份,也多了“兴农事”这个不一样的理想。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农业是一项技术活儿,农业也是一个可以赚钱的行当。”岳剑说,爱农业,要懂技术,还要善于经营。岳剑还有一个梦想:“建立高效供应链,把会宁的蒲公英茶叶卖到全中国,卖到全世界。”
“春天我们用鸭子嘴点播机,点下蒲公英的种子,勤奋的老农,眼中有光,脚下有力,一步步丈量着土地,脸上洋溢着希望的光芒……”岳剑在朋友圈写道。